来源:北青网-青年周末
张敬龙,是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中最年轻的候选人
19岁华裔议员梦破灭的困境 文/ 《青年周末》记者 李光
19岁男生、华裔、欧洲议员竞选,这些词语的交集便是——张敬龙。这个试图代表欧洲160万华人发出属于自己声音的中菲混血男孩,最终未能如愿成为欧洲议会里的第一张华人面孔。
6月7日,欧洲议会选举伦敦选区结束点票。张敬龙最终获得的选票数量尚不足5000,尽管他本以为自己能得到更多的选票。张敬龙知道,自己如果想成功当选,不能仅仅依靠华人的选票,尽管他的华人身份让他更看重华人的选票。无奈?现实?从张敬龙的表述中,我们可以窥见海外华人参政的困境与出路。
参选动机:《新移民法》令华人利益受损 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他们身边为什么有一个黄皮肤的人,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消除他们的歧视,倒是妈妈会让我带去一些中餐送给他们,后来我们成了朋友。
青年周末:得知自己未能成功当选欧洲议员那一刻的真实心情是什么?之前有预料到吗?
张敬龙:其实很平静,虽然有一点失望。从我决定参选的第一天,我就知道这条路不会容易走。
青年周末: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参选的念头的?
张敬龙:这个话题我想从头说起。我11岁和父母从香港迁居伦敦。刚来英国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不理解他们身边为什么有一个黄皮肤的人。那时候,我也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去消除他们的歧视,倒是妈妈会让我带一些中餐去送给他们,后来我们也成了朋友。
15岁的时候,我成为韦特咸森林区2012伦敦奥运大使,便有机会接触到一些政治家,我会借助这些机会和他们对话,反映我们的问题,但他们似乎只是象征性地和我们拍拍照,很多时候只是在那里听,却不会有进一步解决这些问题的行动。
我在2008年考入剑桥大学,和很多英国学生一样,先是利用英国学制中的GAP YEAR停学一年进入社会。从去年开始,我在参与社区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更多华人的问题。尽管政治家也会去唐人街参加我们的一些庆祝活动,但是当我们真正有一些需要他们解决的问题找他们的时候,他们就不会来了。后来我开始在伦敦国际广播电台做DJ,开始关注报道有关移民法的改变等令华人利益受损的不利政策,这应该是让我参选的直接原因。我们华人在英国生活了150年,但至今英国国会和欧洲议会里没有一个华人。我们必须站出来,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我们的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青年周末:具体是哪一条政策你还记得吗?
张敬龙:是2005年英国颁布的新移民法,一些政策的改变令华人受损。新的移民法对移民的英语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英国有很多华人从事饮食业,可是厨房工作又需要多少英语呢?在英国的很多老一辈的华人华侨因为找不到华人厨师来英国工作,而不得不把他们的中餐店卖掉。要知道,在英国找厨师是很难的。
所以这个政策很不公平,中国人很难继续靠饮食业生存。但是我们没有一个华人议员,无法发出我们的声音去和政治家交涉。很多华人在经济危机中失业,他们需要得到政府的支持,但是没有人向政府反映他们的需要。
青年周末:所以你决定替他们反映华人的需要。这个决定第一个告诉谁的?
张敬龙:我的父母。今年3月的一天,我到媒体介绍欧洲议员的参选标准,发现原来自己的条件就符合要求,就决定参选。爸爸一听就很支持,妈妈以为我在开玩笑。当他们知道我是认真的之后,就问我以后还会不会继续读书。我当然要继续学习,在得到这个肯定答复后,我的家人都很支持我。后来我把自己的决定告诉了电台的同事和英国华人参政计划的工作人员,在他们的大力支持下,召开了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