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华裔恐被降为“次类别” 影响华社政治经济freeto(2009/6/20 16:52:35) 点击:
215877 回复:
0 一个族群能有多大的话语能量和话语效应,往往并非取决于声音的分贝,而是取决于说话者在权力体系中所占的位置,取决于说话者拥有多大的话语权。而“华裔”是被看作一个“主类别”,还是一个从属于“亚裔”的“次类别”,显然并不仅仅是一个“面子”问题,而是一个与话语权、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的政治经济问题。特别是当这个问题还将以“全国人口普查”的名义、通过权威的数据来显现的时候,就更是不容忽视,因为很多政策的指定和国家资源的分配都将以这些数据为依据。
2008年12月11日,英国数据统计局发布了“2011年人口普查提案”白皮书,其中不仅包括了2011年人口普查问卷中可能会询问的问题,还包括了将会使用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方法。从中可以看到,调查问题涉及被调查人的公民身份、来英时间、居英时间、种族和语言背景等等。而英国全国数据办公室(ONS)则负责在英格兰和威尔士进行具体的调查事务。
在2001年的全英人口普查中,“华裔”是与“亚裔”并列的主类别,而根据目前英国政府发布的2011年人口普查的提案和之后召开的咨询会透露的信息来看,有关机构有意将“华裔”归入“亚裔”,使其成为一个次要类别。
尽管有少数华社有识之士早已经清楚地看到了英国政府在这个方面的修改意向,并敏锐地感觉到这个修改可能会带来的一系列深远影响,并早在今年3月就已经写信给2011年人口普查主管Glen Watson,直陈此项变动可能会对华社带来的消极影响,但大部分华人对此变动依然知之不多或是缺乏关心。正是因为缺乏整个华社的整体参与与支持,少数人的争取并未收到显著效果。一些为华社利益积极奔走的人士感叹,现在正仿佛是“叫嚷于荒原”。
华社整体对此反应平淡,是“没时间”,还是“没意愿”?“华裔”由主类别变为次类别如何“不简单”,其后又有怎样的政治经济影响?近日,记者对有关人士进行了采访。
不作为,是“没时间”还是“没意愿”?
“现在不是华社‘有没有时间’来争取的问题,而是‘有没有意愿’来争取的问题”,为争取华社权益积极奔走的林怀耀先生向记者表示。他列出了相关时间表,指出华社目前如要积极争取,并不存在“来不及”的问题。
“今年11月会在三个地区进行普查的预演,在2010年会有一个白皮书提交到议会去审核通过。议会可以否决它也可以对它进行修改”,林怀耀先生表示,“所以,现在并不是没有时间。”
而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白皮书中也表示,该提案并不是最终的版本,在今后三年的时间中,有关机构将就这些问题和方法咨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并进行测试和修改,直到2011年3月27日全国人口普查正式施行。也就是说,目前还有近3年的时间来进行争取。
但“有时间”却不一定“有意愿”
据记者了解,很多华人对此事反应冷淡,主要原因有三:
首先,很多华人表示并不清楚此事,尽管英国政府宣布对2011人口普查的提案要进行公众咨询,但除了少数华社领袖清楚此事,很多普通的华人并不了解,更谈不上了解此变化有何重大影响;
第二,“华裔”是否归入“亚裔”类别的问题,并不像“内政部打击黑工”或是“是否将中餐厨师列入劳工短缺名单”等事件那样直接地威胁到了很多华人的“饭碗”,也不像移民政策变化那样清晰地让华人看到了自身利益所受的威胁,所以很多人认为“华裔”属于“主类别”还是“次类别”,不过是听上去好不好听的“面子”问题,并不“值得”为此事去花费时间和精力;
第三方面的原因则是,很多英国华人并不熟悉英国的政治体系,更没有形成参政的习惯,加上缺乏和主流沟通的渠道,因此,认为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进行争取。
以上三个原因,形成了华社中少数人积极奔走,大多数人沉默不语的局面,让争取的声音显得孤立无援。
而这种状况,则可能给英国全国数据办公室(ONS)造成“华社对此事并不关心,此修改没有什么阻力”的印象。
正如林怀耀先生此前指出,尽管ONS表示要广泛听取公众的意见,但从目前的情况看来,他们似乎并没有表现出认真听取华人意见的耐心和意愿。
绝非“面子问题”那么简单
但事实上,这个变动并非无关紧要、无关饭碗,而是会用一种更为隐秘、长远的方式产生一个根本的作用。
其实,之前华社遇到的一切具体的问题,例如移民政策、打击黑工和“有条件特赦”等问题,从根本上都会受到这个全国普查数据调查的影响。
在这个普查中所占据的位置以及由此造成的统计数据的差异,其实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占据了这个战略制高点,便可事半功倍,以逸待劳,反之,则可能是费力不讨好。
2008年12月11日发布的白皮书中明确指出,此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信息将成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依据,而且还将决定政府资金的分配,以及决定哪些公共设施和领域是需要重点投资的。
林怀耀先生也指出,这既不是一个“名目”问题,也不是一个“学术”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政治经济利益问题。
他认为:“如果我们了解一下英国人口普查的实际目的,我们就会知道这是一个社会性、政治性的界定。因为人口普查重点要考察三个方面的效果:机会平等政策的效果、反歧视政策的效果和公共资源分配方式的影响。把‘华裔’从主类别降入次类别,同时意味着将公众对华裔族群的关注程度的下降。”
关注程度的下降,不仅意味着沉默的华社将进一步隐没在公众的视线之外,华社的诉求进一步湮没在其他亚裔族群的诉求之中,还将意味着华社争取平等认同、反歧视和获取资源的渠道的减少。
林怀耀还在写给Glen信中举了一个具体的例子,证明此项修改会带来的数据差异:
如果按照2001年的分类方法,“华裔”作为一个主类别,下面分别设立“华裔:华人”和 “华裔:其他”两个条目。在第一个条目下假设有220,561人,在第二个条目下假设有214,676人,这样统计出的“华裔”的总数就是435,237人。但如果现在把“华裔”归到“亚裔”之下成为次条目,则很多本来应该选“华裔:其他”的人士,很可能选择“亚裔:其他”,从而使得统计出来的“华裔”数量大大少于实际数量,这样“华裔”的总数可能就只有220,561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也会被评估得偏低。这些结果都会直接影响到英国政府制定政策时对华裔群体利益的重视程度以及相关资源的分配。
显而易见,从“主类别”到“次类别”,并不是听上去是不是“好听”、看上去是不是“很美”的“面子”问题,而是密切关系到华社今后在争取政治地位、经济资源方面能有多大的话语权、多大的能量和多大的成功几率的“实际”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不作为,正如同主动放弃“战略制高点”,虽然现在省了心,却极有可能带来长期的被动局面,耗费比现在多许多的时间与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