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助产士供不应求 华人在英生子应做足准备clipbox(2010/11/30 21:25:04) 点击:
217493 回复:
0 英国皇家助产士协会指出,如果政府未能在2014年增加3000名助产士,英国孕妇与新生儿都将有潜在的危险。而近年来,英国接近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母亲为外来移民,对移民产妇不了解英国医疗系统,缺乏足够信息,助产士的缺乏也同样加重了这个问题。
近日,英国皇家助产士协会(The Royal College of Midwives,下称RCM)指责英国政府出尔反尔,当选后未能履行竞选时增加助产士的承诺。RCM表示,如果政府未能在2014年增加3000名助产士,英国孕妇与新生儿都将有潜在的危险。而近年来,英国接近四分之一的新生儿母亲为外来移民,对移民产妇不了解英国医疗系统,缺乏足够信息,助产士的缺乏也同样加重了这个问题。在英华人大多数选择在英国生产,助产士的缺乏和信息的缺乏,使在英生子的华人女性朋友们更加辛苦。
政府出尔反尔 助产士仍稀缺
去年有调查显示,过去三年有一万七千六百七十六名产妇曾在产科受伤。严重个案包括有结肠穿孔者因伤势严重而需要动手术。目前英国的产妇死亡率属欧洲最高之列。针对这样严重的局面,当时仍是在野党的自由民主党议员汉考克曾认为是政府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当时仍是在野保守党的影子卫生大臣兰斯利也指出,过去五年,助产士人数的升幅远远跟不上初生婴儿人数,令一些母亲无法得到助产士一对一照顾,连基本的助产士支持也得不到。于是,当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决定组成联盟参加竞选时,两党领袖都曾公开承诺,一旦成为执政党将会增加助产士数量。今年一月份,卡梅伦还曾在接受英国报纸Sun采访时说他很有信心一旦当选就能增加3000或3000以上的助产士。
然而,健康部门秘书长近期明确表示,联合政府并无打算履行承诺,在11月初已经印刷出版的NHS明年的工作计划中,也没有提及助产士数量的增加问题。
随着财政预算按的进行,未来医疗部门也将继续裁员。有调查显示,有三分之一的产科将会裁员,三分之二的产科人手不足,空缺数量已经超过好几百。
政府部门的不作为让皇家助产士协会(RCM)非常不满,11月16日RCM秘书长卡西.沃里克(Cathy Warwick)终于发话,指责政府出尔反尔,并对妇产业的未来表示忧虑。她说:“面对明年助产业更紧张的资金控制和裁员,我对未来感到很害怕,助产业现在已经显得很艰苦了,那么未来该怎么办?这无疑是将孕妇和新生儿推向更大的生命风险。”
在英生子华人多
近年来随着英国华人移民的增加,在英国怀孕生子的华人女性越来越多。英国“落地国籍”的政策在撒切尔夫人执政时已经取消,也就是说如果父母双方都不是英籍,在英国出生的孩子也不会有英国国籍。
然而“到底要不要在英国生孩子”仍是在英国华人论坛育儿版讨论最热烈的话题,在英国生孩子能够得到全程的免费医疗,而在中国生孩子能得到家人的照顾。但大多数准妈妈还是决定在英国生孩子。
《英中时报》记者采访了几位在英国生孩子的华人妈妈,伦敦的岳女士对记者说:“选择在这里生孩子是因为丈夫在这里学习,丈夫可以全程参与怀孕生子的全过程,我觉得一家人在一起最重要。”
身在伯明翰的陈女士对记者说:“在英国怀孕生子可以享受全程免费的医疗服务,还可以提前知道孩子的性别准备衣服,现在国内动辄上千的各种产检,如果生孩子是剖腹产费用就更贵,觉得在英国生孩子可以省一大笔花销。更重要的是,我更信任英国的婴儿奶粉和婴儿用品。”
还有一些母亲是因为签证问题而选择在英国生孩子,一位在英国工作的章女士告诉记者:“我拿的是工作签证,工签申请永久居留要求每年不得离开英国三个月,如果我回中国生孩子,前后一定会超过3个月的时间,这对我将来申请永久居留很不利。”
鉴于各种原因,经过思量后大多数在英华人女性还是选择在英国生子。
助产士不足为华人生子带来麻烦
而在大多数被采访的华人母亲中,尽管生孩子的方式不同,有的是顺产有的是剖腹产,但都有一个共同的印象,就是英国医院妇产科的病床很紧张,助产士过于忙碌。
去年11月份在英国米尔顿凯恩斯(Milton Keynes)的中心医院生孩子的林女士至今仍印象深刻,“那时候正值英国H1N1甲型流感流行期,医院不准家属在晚上8点以后早上9点之前在住院部逗留,所以当时的助产士人手显得特别紧张。每个妈妈在自己的床位边上有一个小按钮随时呼叫助产士,而那个按钮实际上并不能起到随叫随到的作用,总是按好几次才有助产士匆匆赶来。而新生儿被要求一定要在妈妈的身边,作为新手妈妈对于如何处理新生儿有些手足无措。新生儿宝宝容易哭,也需要经常更换尿布,而作为刚下生产线的妈妈,体质虚弱,很需要助产士的帮助,那时候就明显觉得医院的助产士人手不够,而自己非常的力不从心。”
记者在大多数华人母亲中了解到,在产房里通常只有一个助产士负责接生,如果碰到生产时间较长的孕妇,还有可能会碰上换班。在米尔顿凯恩斯医院生产的林女士告诉记者:“我当天生孩子其实挺顺利的,生完孩子的时候是清晨5点多,正赶上早班和晚班助产士的交班时间。刚刚生完孩子的我就被丢在产房里,身旁只有不知所措的新爸爸和新生宝宝,我觉得当时的体质还并不虚弱,丈夫不停地出去催助产士来给我处理伤口,可只能碰见奔走忙碌的助产士一直推脱正在交班没有人手,与此同时几个产房里都有孕妇正在生产。两个小时后才有一位助产士进来为我处理伤口,那时候她才发现这两个小时我一直在流血,因为刚生完时伤口并没有被很好地处理止血。我因此失血过多,血压过低体质十分虚弱,虽然后来医院给予了输血治疗,可这已经造成了没有必要的身体伤害,完全是人手不够和经验不足所造成的。”
林女士的例子并不是特例,和林女士有相同遭遇的是同在Milton Keynes中心医院生产的罗女士,她是去年12月份在同一家医院生下她的第二个孩子,她告诉记者:“我也是在生完孩子后被晾了2个小时,我碰上的是晚上9点的交班,应该是晚班助产士和夜班交接,没有人来为我缝针,我先生不知道去产房外催了多少次,可产房外包括前台完全没有人,等两个小时后来了一位助产士,看了看我的伤口说她的技术无法缝合,又换了一个助产士,那时候,我由于失血过多血压偏低了。”这样的例子似乎频繁发生,前两个月刚在伦敦温布尔顿地区生下可爱的中英混血儿的王女士对记者说,她也因为助产士的人手不足而有1个小时没有人员处理伤口。由此可见,大多数华人女性在生产时都需要碰到处理伤口的情况,而很多英国助产士并没有缝针技术,所以很少人能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一个助产士,大多需要在产后另换一名助产士专门负责伤口的缝合,如果医院的助产士人手不够,就需要在产房里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就会对产妇造成不可避免的身心伤害。
高出生率和高危妊娠增加 助产士人手更缺
这些意见并不是华人的一面之词,在今年10月份国家生育信托(NCT)的报告中指出,越来越多母亲感到缺少助产士足够的帮助。在受访的1200名新妈妈中,有59%感到产后缺乏“情感”支持,42%表示没有足够的助产士提供应有的帮助,而这个比例在10年前仅为33%。NCT的公众策划部负责人表示“很显然,英国现在迫切需要改善产后护理,我们的报告已经描绘出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情况,而这些都是由于工作人员的短缺所造成。”
有调查显示,2001年到2009年期间,英国的出生率上涨了19%,每年高达670000。而同期助产士的增加只有2000人,也就是12%。这样的增长率和助产业的需求相比是远远不够的。这些产妇中,肥胖、高龄产妇和青少年产妇都在增加,她们属于高危妊娠人群,她们在分娩时尤其需要助产士的协助。
托尼(Tony Falconer)医生,皇家产科医学院(Royal College of Obstetricians and Gynaecologists)的院长近日表示:“正如需要更多的助产士一样,因为高危妊娠的增加,我们还需要增加更多的会诊医生。”
在调查的83个高级助产士中,30%的助产士表示他们的部门在去年已经降低了预算成本,而33%的助产士表示他们部门被要求缩减人员。三分之二的负责人表示问题的关键在于他们没有足够的工作人员来面对需求,也就是高出生率。
华人在英生子应做足准备
RCM的秘书长沃里克女士说:“怀孕的妇女越来越多,而我们的助产士越来越无法达到需要。” 她形容助产士为“士气低落”,并表示一些妇产部门一直只有最少量的工作人员。
但是,保守党发言人表示,基于最近的较为稳定的出生率,他们不会考虑增加助产士的数目,。
他说:“当然必须有足够的助产士,以满足需求新生儿的数量。当初增加3000助产士的承诺是针对当时增长的出生率,而现在的预测显示,出生率在未来几年中将会稳定一些。” 健康部门表示,将继续以目前的比例,与RCM合作培养助产士,以确保助产士获得适当的信息和技能。
皇家助产士协会(RCM)对政府的职责不是无中生有,而对于英国妇产服务的前景担心也并非未雨绸缪,在英华人在此生育应该提高警惕。因为语言沟通方面的不足和身体各方面与西方的差异,华人妈妈可能需要助产士给予特别的照顾,例如华人需要做月子,生完孩子需要助产士提供热水,而英国的医生则认为产后吃冰镇食品能促进子宫收缩和降低伤口疼痛,与中医理念上的暖身养月子理念背道而驰,所以华人妈妈在产后进食方面也需要助产士给予一些特殊照顾,助产士的缺乏无疑给华人妈妈在此生子造成了不便。
《英中时报》在此呼吁英国政府能履行承诺增加助产士特别是相应数量的华裔助产士,以帮助需要特别照顾的华人妈妈。也提醒各位华人准妈妈,提前考察生育医院的医疗条件和助产士团队,做足功课以给予自己最保险的生育环境,给予宝宝一个最安全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