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Register | 搜索 | 会员 | 
用户名: 密 码:      
切换为不分页显示
【首页】→ 【新闻资讯】→ 主题:英国留学生活伦敦逛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
字体:    回复
英国留学生活伦敦逛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
[匿名](2015/11/9 2:05:18)  点击:172829  回复:0  
当下是电子阅读器和平板电脑的时代,连大学备课也要相应改变,比如六七年前,英格兰的大学还是由讲师在开学前列书单,然后交给图书馆或系里去购置或复印。现在大学则越来越强调将这些文本数字化,方便学生随时随地下载。讲课中提到的文献,可能老师话音未落,学生在ipad上轻轻一点击,整本书就全部呈现在眼前。“教科书”变成了“教科数据流”,科研数据开始以比特而不是页数计算。

如果你去英国留学,那么书店一定要去看看,这里翻翻那里看看,一晃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我不是像钟芳玲那样的书店迷,把“一家家书店”当做“一幅幅风景”从各个角度去鉴赏。“去书店”,对于我来说,少了几分审美意义,而更多是“功用性”。这倒不是说为了买书而进书店,毕竟亚马逊这些网站往往更便宜,但逛书店是在伦敦这样一个信息庞杂的城市中的一种生活方式。

伦敦是个以书店出名的城市。一本《查令十字街84号》构筑了很多人对“以书会友”的美好想象。虽然是几家书店的常客,但我几乎从未和书店的老板或工作人员攀谈。我觉得现实中其实少有店员愿意与客人聊天,更熟悉的场景是店主默默向你点个头,然后又低头回到他正在阅读的章节,或者他手头正在登录的新书。毕竟,聊天是咖啡馆的事,而浏览书店则是一种非常私人的消遣。如奥斯卡·王尔德所言,正是一个人闲时选择阅读的书决定了这个人平时的仪表。

而且至少在英国留学,你会发现书店其实并非单纯旨在卖书的地方,而更是一个信息传递枢纽。借用美国小说家里克·穆迪所说的,“类别”不是文学的问题,而是书店的问题,虽然穆迪谈的是创作,但我想不少人对后半句话可能也颇有感触。比如,一般在“书城”反而很少能买到书,因为面对如山的罗列,你根本“找不到”想要的书,而如果你走进一家懂书的人经营的书店,其对图书的分类和布局本身会很利于普通读者挖掘和接纳新信息。毕竟并非所有新思想都可以简化成“关键词”在网上搜索就可以发现。所以伦敦主要书店的“店员推荐”往往和《伦敦书评》、《巴黎书评》、《纽约书评》这些媒体一样,是值得留意的文化风向标。

当然不同的书店也有不同的脾性,比如同样是综合类书店,伦敦最着名的独立书店Foyles,从诗集、曲谱到图像小说,永远是一线文艺范儿;而在伦敦大学学院附近的Waterstone's,不仅仅是欧洲最大的学术书店,还能吸引戈尔巴乔夫、图图、霍金等来讲座。最重要的是,伦敦的书店往往乐于宣扬其社区特性,比如上面提到的Waterstone's会特别出售关于布卢姆茨伯里大学区的小册子;而距离它两个路口外的Judd二手书店则只出售其所在的,被弗吉尼亚·伍芙称为“堪比巴黎”的Marchmont街的图册。而三个街区外专门再版被遗忘经典的Persephone书店则编辑出售两周一期的Lamb Conduit街通讯。这种强烈的“微观地域”性使得实体书店不仅仅是风景,更像是小社区的实体记忆。

在伦敦,逛书店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去理解一座城市的美好,也许可以通过电脑触摸屏,也许可以通过游走于其茶舍里巷,也许可以通过电影偶像剧,但一定可以通过探索隐含于一间间书店的群体记忆来实现。

 导航:[上一篇下一篇] - [返回]
[本主题共0回复 | 每页显示30回复]

图示说明: 24小时新发主题  最近被编辑的主题  超过24小时普通主题

免责申明 |版规 |页面执行时间:132.8125毫秒 | 当前论坛在线人数:1090 今日访问人数:40469 论坛访问人数合计:13480668 |